公司资讯
罗埠镇塘头郑村市级文化特派员、金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青是文艺赋美乡村重要的倡议者和践行者,接下来她准备在塘头郑村创作一部小型实景剧,为乡村文旅增添新的亮点与活力。在她看来,乡村文艺建设,特别是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提炼创作要注意因地制宜、提倡小而美、小而巧,从“民众演、演给民众看”角度,提高村民文化修养,让村民有参与感,获得感,满足感,而村歌的创作、传唱,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形式之一。
海底地下水排放是营养物质流向沿海海洋的重要途径,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无机碳(DIC)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我的这次研究,是利用天然放射性同位素223Ra、224Ra,探讨海底排放地下水对于碳的横向输送过程及其进行组分,并量化通过地下水排放的DIC和DOC通量,分析各形态碳在该水域的占比及行为,在此基础上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
山峦叠嶂之间,一个黄蓝色的身影忽隐忽现。 他在悬崖间蹿上爬下,将手里自制的捡拾器伸向悬崖深处。很快,一顶被风吹落的帽子被捡拾器的尖端处挑起,收入腰间的垃圾收容袋。游客们扶着栏杆上上下下,有时看到这个身影,总要惊叹一句,“还要去那里捡垃圾?” 海拔1800多米的黄山之巅,黄山风景区玉屏环卫所的环卫放绳工李培生就这样被一根50多米的长绳吊着,逐渐下落至垂直的山崖,红色的垃圾袋就绑在腰间,他快速将隐没在植被中的垃圾捡起。从业27年,李培生累计放绳高度达1800多公里,相当于登上了200座珠穆朗玛峰。 2022年,李培生从新闻里看到习总给平凡劳动者的回信,他也想写一封信,讲述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看到的黄山风景区。2022年8月13日,李培生和“守松人”胡晓春一同收到了习总的回信,回信中称,“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 李培生从未想到,自己也能收到习总的回信,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真没有想到习总给我们回信了,这份巨大的鼓舞不仅是给我和晓春的,也是给黄山的,更是给所有‘中国好人’的。”9月15日,黄山风景区,李培生正在悬崖边捡拾垃圾。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写信 9月15日,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李培生照例巡山。除了负责景区沿路的卫生之外,他还要负责莲花峰附近一带的山体外围清洁,需要翻越栏杆,用一根绳索吊在悬崖峭壁上,清理遗落在山体上的垃圾。 这天雾气说来就来,能见度下降,放绳的工作没办法进行了,李培生就翻过栏杆,沿着小路扎进绿叶之中,寻觅散落在各处的垃圾。 李培生是安徽无为人,1997年他应聘成为黄山风景区环卫工,一开始还只需要在景区开发好的路段上做保洁工作。后来领导看他四肢灵活,身材短小精悍,便提出希望他能将山体外围也清洁干净。 自此,一根五十多米长的绳子成了李培生的工作伙伴。耳边是呼呼的山风,脚下是万丈深渊,李培生双手拉着绑在身上的绳子,也不太能站稳,他有时恐惧,“万一绳子断了,我怎么办?”可这份工作还得有人去做,“我们的工作就是把黄山打扫干净,尽管是有危险,但是胆大心细就好了。” 2022年,李培生和黄山风景区的“守松人”胡晓春一同参加了一个生态文明培训班星空体育登陆。同为“中国好人”的两个人常年守在黄山上面,已经相识许久。李培生从新闻里看到习总给劳动者的回信,也萌生了写信的想法。最终,他和胡晓春商量着一同写一封信,讲述二人多年来在黄山的所见所闻。 一开始,两人拿着一张纸翻来覆去改了好几遍,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李培生坦言自己是初中学历,胡晓春是高中学历,面对给总写信这件大事,二人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措辞。后来想到在生态文明培训班上学习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决定结合这个理念来写,表达他们为守护美丽黄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李培生的日常工作内容,也被他写在了寄给习总的信中。在黄山风景区做了27年清洁工,李培生见证了黄山旅游业的变化。他将其总结为三点,分别是景区的变化、游客的变化和服务的变化。 27年间,李培生见证了景区游客人数的变化,原来一年大约有百万人来黄山风景区旅游,而现在的高峰期,一年能有四五百万人旅游,有七老八十拄着拐杖来的,有尚在襁褓之中被抱着来的,“这证明了国强民富,大家的口袋鼓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就不一样了。” 人多了,垃圾的总量却是差不多的,这意味着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了,客人的素质在提高。“都是些旅游制品、塑料袋、纸张等等,每次的垃圾量不是很大。”李培生在信中写道,有垃圾是不可避免的,他发现,山上的很多垃圾并非游客故意扔的,有时候风会把垃圾吹跑,带到悬崖上。巡山捡拾垃圾的过程中,他还发现,越来越多游客会随身携带一个袋子,带走自己的垃圾。 而他们的服务也在变化,“想客人所想,让他们宾至如归。”现在除了捡垃圾之外,有时候还需要帮一些游客捡起跌落山崖的手机,那里面有他们全部的数据信息。 李培生将这些写进信里,翻来覆去改了又改,他想,自己的工作就是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环境,“这也是习总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吧!”2021年4月,黄山风景区,李培生放绳下悬崖捡垃圾。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不被理解的工作” 日常工作的内容,李培生未曾向父母透露过。直到2010年,他的大名和他在黄山上“飞檐走壁”的影像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父母看到后才知道,原来儿子做的是这么危险的工作。 “你就不能换一份安全的工作吗?”李培生回无为探望父母时,他们总是一脸愁容。知道瞒不住了,李培生只能将身上的擦伤藏好,然后告诉父母,自己定期参与高空作业的专业训练,绳子也是专业的登山绳,只有自己身体状态好的时候,才会去下悬崖,“是安全的。” 每次下悬崖之前,李培生都会做好安全预警:将50多米长的绳子一寸寸检查,看是否有破损的情况;下降时一次不能超过12米;要随时留心头顶可能滑落的石头和树枝...... 对于放绳,李培生早已轻车熟路。放绳通常由两个人共同完成。先将绳子拴在石头栏杆上,李培生的搭档站在栏杆内拽绳子,而李培生则将绳子给自己套上,翻越过栏杆,开始下降。 靠着双手的臂力,李培生在悬崖上“走”得稳当。双眼快速捕捉垃圾所在的位置,然后双脚撑住,将垃圾捡了上来。放绳一次,往往要将一整片区域清理干净,装满一大袋垃圾,李培生才会挥动手臂拉扯绳子,自己从悬崖峭壁“走”上地面。 天晴时能见度高,若是当天的游客流量大,垃圾多,李培生一天就要放绳七八次。若是阴雨云雾天,或是其他不用放绳的时候,李培生也不能闲着,他总要拿着那根可任意收缩长度的钓鱼竿,将悬崖下的垃圾用鱼竿顶端的钩子勾起。他一路巡山,一边走,一边将地上的碎纸片夹进垃圾袋里,“将黄山打扫干净,这是身为环卫放绳工的职责所在。” 李培生还记得,大约二十年前,在黄山风景区的蓬莱三岛附近,一件雨衣被挂树尖上星空体育登陆,而树尖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大约有30米。李培生的同事爬到临近的山峰,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雨衣取了下来。 李培生自己常去做清洁的莲花峰附近,也有个平台,一根绳子放下去,李培生的双脚没有可以踩踏的地方,只能完全依靠双臂支撑。这时最怕遇到山风,人被绳子挂在悬崖上,被风吹得摇摇晃晃。而黄山的山石又大多是花岗岩,尖端处尤为锋利,连同树枝一起擦破皮肤已是家常便饭,万一割断绳子,便是生命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遇到游客的不理解,是李培生最心寒的事情。 他还记得自己刚做放绳工时,遇到过少数不尊重人的游客。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一根绳子照例将他吊在山崖,在做清洁工作的他,头顶突然砸来几个矿泉水瓶。抬头一看,几名围观游客在上面嘻嘻哈哈,让他把瓶子捡起来。 “就像耍猴一样。”李培生没有搭理,只是将这几个矿泉水瓶捡起,和其他垃圾一同放进腰间的垃圾袋,完成自己的工作。当时才二十多岁的李培生,也怀疑过这份工作的价值,既危险,又不被理解,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做呢? 好在大多数游客还是尊重他们的。在黄山,李培生工作的场景,就如一场生动的文明教学课,很多人看到后都会感叹,也有很多人开始主动收起垃圾。时间久了,李培生也适应和接纳了这份工作,“劳动最光荣。”“中国好人李培生工作室”的金色牌子。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回信 李培生想都没想到,他居然收到了习总的回信。 2022年8月13日上午10时许,双手捧着习总的回信时,李培生和胡晓春都热泪盈眶。信中写道,“李培生、胡晓春同志:你们好!来信收到了,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 ‘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真没有想到习总给我们回信了,这份巨大的鼓舞不仅是给我和晓春的,也是给黄山的,更是给所有‘中国好人’的。”李培生说。 当月,一块印有“中国好人李培生工作室”的金色牌子挂在了李培生和同事们的办公室外面。值班的日子里,他们就在这里生活,睡觉、吃饭、休息、办公都在这个小房间里。 自此,李培生也成了黄山风景区的一道风景。“中国好人李培生工作室”这几个醒目的大字吸引着游客们的视线,不少游客想要和李培生合影留念。也有攀岩爱好者特意前来,他们从新闻里看到了李培生在悬崖上捡拾垃圾的照片,想看看那根长50多米的专业登山绳,和李培生讨论攀岩的技巧。 2024年9月15日中午,一名导游手持旗帜,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走在黄山上,扩音器里传出他的讲解,“大家沿着我的手指往上看,那里就是天都峰,往下一点,就是‘中国好人’李培生的工作室,他是黄山风景区的一名清洁工,常年吊着一根绳子在悬崖上捡拾垃圾,他还收到了习总的回信......” 有小朋友蹦蹦跳跳往下走,想要一睹李培生的真容,也有成年人开始讨论,不能随意丢垃圾。 现在,李培生需要下山宣讲的次数也多了,他明白,自己的事迹就是天然的文明教材,“看到我的工作,大家也不会去乱丢垃圾了。”他还记得收到回信后的首站去的是黄山学院,李培生不太懂得使用电脑,年轻同事帮他做好一份PPT,里面有他平时工作的照片。宣讲内容就是李培生的日常工作,他说,一旦开讲,紧张就自然消失。 校园、社区、基层党支部......每个季度他都会收到邀请,在各个地方对保护黄山进行宣讲。同时,李培生还走向了更大的舞台,2018年,他开始担任安徽省第十四届代表,在省上相继提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乡村旅游发展、畜禽遗传保护等建议。 2024年9月初,在北京举办的大黄山全球推介会上,李培生作为推介官,向海内外游客发出诚挚邀约,“爱上大黄山,爱上她举臂广迎四海客、和谐包纳五洲贤的诚意胸怀。大美黄山,人间仙境,我们守护好绿水青山,等你!” 这几年,李培生还积极参与国家团体标准《景区垃圾分类收运作业规程》《景区垃圾分类投放操作规程》的编辑工作,希望为全国各地的景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技术引领。 而在景区里,作为玉屏环卫所的领班,他也开始“传帮带”,手把手传授放绳技能。目前,景区的放绳工已有18人,都在努力当好悬崖上的“美容师”。“把黄山打扫干净” 但最要紧的,还是本职工作。 收到回信之后,李培生更加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也更希望能再发一点光和热,“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9月15日早上五点半,李培生就和同事们一起吃了早饭,六点钟他们穿上黄马甲,就开始工作了。现在,李培生除了做好环境保洁的工作之外,他还身兼数职,有时是文明引导员,看到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总要劝上一句,看到有人低血糖、高血压,或是突发其他疾病,都得搭上一把手,参与紧急救援,“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细微之处,为的就是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李培生坦言,这份工作让他失去了很多。 一年12个月,每个月只有四五天的休假时间,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他的老家在无为,一来一回就要折腾掉两天,干了这份工作后,李培生见父母的次数少了许多。2008年,李培生早早订好婚礼仪式,但就在那一年冬天,黄山突降大雪,李培生在山上职守,索道停了,他下不了山,未婚妻也被风雪困在了山脚下,婚礼仪式不得不延期举行。 可这份工作,也让他与美的距离更近了。 李培生常年值守在山上,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他几乎看遍了黄山的每个时刻,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摸出一条路来”。有时候仅仅是看图片里的云朵,他就能大概猜出拍摄时间——春夏时气温较高,云很缥缈,淡淡的一层飘在天上,而秋冬天气寒冷,云层厚重,像牛奶洒在了天空。 见过了这份美,李培生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加值得,“用我们的方式保护黄山,让黄山呈现出它本来的美貌。” 曾经对这份工作不太理解的父母亲友们,开始为他感到骄傲。而李培生却觉得一切如常,以后的每一天,他仍会拿着钳子和垃圾袋,轻快地走在黄山风景区的山路上。李培生说,这条路他打算一直走下去,上山下崖,直到自己干不动了为止。 新京报记者 汪畅编辑 陈晓舒校对 刘越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简称“邕”,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素有“中国绿城”“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美誉,9月24日至28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在南宁市举办。